这些年的高考作文题……
点击数:72862017-06-08 00:00:00 来源: 七色光教育|开阳中学|七色光幼儿园|七色光小学|邯郸幼儿园|丛台区七色光幼儿园(连城园)
每年高考的第一天也被称为“作文刷屏日”,高考作文永远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让我们来看看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到底都有啥?
北京卷:
二选一
1.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都需要纽带。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2. 2049年,我们的共和国将迎来百年华诞。届时假如请你拍摄一幅或几幅照片来显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你将选择怎样的画面?请展开想象,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想象合理,有叙述,有描写,可以写宏大的画面,也可以写小的场景,以小见大。
山东卷:
一个24小时的共享书店营业,白领、流浪汉等各种各样的人都在里面读书,有的就只是简单的翻几页书。以此为材料,进行作文。
江苏卷:
材料作文: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上海卷:
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浙江卷: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心灵之书”,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对作家的观点加以评说。
天津卷: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全国卷I:
(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全国卷II:
(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西藏、陕西、重庆、海南)
从所给出的6个古诗句选2个或者3个,自行立意,确定文体,自拟题目。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全国卷III:
(云南、广西、贵州、四川)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这些年高考作文题
的各种“最”……
关于高考作文题题目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过。每年高考作文题被爆出后,网络上就会出现各种榜单,“最难写”“最奇葩”“最高大上”等等都榜上有名。
“最脑洞大开”作文题
上榜:2015年、2014年安徽试题
上榜理由:2014年,在41566名网友的投票中,安徽省高考作文试题“剧本修改谁说了算”分别以30.1%、16.6%荣获“最奇葩”“最难写”榜单榜首。2015年,安徽省高考作文试题“蝴蝶翅膀的颜色”则被网友们直呼“出题老师别闹了”。
@雪一直下:确定蝴蝶翅膀的颜色这个题是作文题,不是物理题吗?
“最接地气”作文题
上榜:2015年重庆卷试题
上榜理由:2015年重庆卷的作文题是“等待”。题目大意是“一个刚上车的小男孩让公交车等下他妈妈,过几分钟,妈妈还没到,车上乘客埋怨,这时残疾妈妈拖着腿上车了,所有人都沉默了,考生按照这个材料进行发挥。”
这个试题最特别之处在于,它的材料来自于网友“竹林潇潇82”两年前的一条微博。
@小玲要减肥:是要我们多刷微博和朋友圈吗?不一定哪天就刷到了高考题
“最乡土”作文题
上榜:2015年山东卷
上榜理由:2015年山东卷的高考作文题是材料作文,以乡间谚语“丝瓜藤和肉豆须”为例,父亲和小孩的对话为材料,让考生们自选角度进行作文。
为啥说它是最乡土,就问你一句,你知道肉豆须是什么吗?
@龙子祯:山东今年的作文又发大招儿了,其实不难,But学弟学妹们见过丝瓜藤,知道肉豆须是个啥吗?
虽然每一年高考作文题都备受争议,总会出现“过于专业化”、“太高大上”等各类吐槽,但是高考作文题的变化也是有目共睹的,它们的变身可没那么简单。
这些年高考作文题
也在默默“变身”……
从1952年全国统一高考,到1977年恢复高考,再到如今,高考作文题已历经60多年岁月的洗礼。高考作文题变化的背后展现的是不变的时代命题。
全国卷和地方卷的分分合合
从1978年,各省份高考采用全国统一试卷,到80年代多省开始尝试全部或部分科目自主命题,再到2015年,大部分省份回归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也同高考题一样,从合到分,分到合,呈现不同的变化特点。
比如,地方卷常会在作文试题中加入本地元素。2006年的北京作文题《北京的符号》,而2014年北京作文题《北京人的“老规矩”》更是透着浓浓的“京味儿”。
题材是时代印迹的“最贴切表达”
60多年中,高考作文题材改变后是中国时代大环境的变迁。换句话说,它也正是那个时代的“最贴切表达”。
五六十年代的“表现劳动”
如果翻开五、六十年代的作文题,或许我们会觉得那更像是历史题。题目内容简略,包含对那个革命时代的热情和激情。
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劳动”是离不开的主题。1952年,高考作文题目为 “我投入了祖国的怀抱”;1959年,高考作文题为“记一段有意义的生活”。 现在已经70岁的殷阿姨就曾参加过1959年的高考,她说,那个时代,所有学校学生都要参加劳动,自己就把曾经到工厂炼钢的经历写到了作文之中。
恢复高考后的“表达自我”
1977年恢复高考后,1978年以后的高考作文题开始重视考生的“自我思辨性”。1990年,高考作文题为《带刺的玫瑰花》,如果考生能够联系到当时的东欧剧变和改革开放的国内外背景,就应该能够很容易地写出来。
时间再到2000年以后,高考作文题更加注重“自我”,追求生活化。2010年的“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2012年,“船主与油漆工”。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突出成为新的作文主题。
“模板八股文”开始没出路了?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高考作文题经历了议论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等多个时期,曾经最被人诟病的就是90年代时,考生们所写的“模板八股文”。
那个时期,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题占大半壁江山。然而,却限制了考生们的发挥。1997年,作家邹静之在文章《女儿的作业》中讲到女儿作文造假的问题:她的作文几乎是假话、假感想、假故事大全。她们快乐地编一个故事,然后套上时间,地点,人物这样的格式……
而到了1999年,2000年后,话题作文以及角度丰富的材料作文登上舞台。文体的自由度进一步扩大,除了不能写诗歌,考生们的思维更加发散。2001年,一篇名为《赤兔之死》的高考作文惊艳四座,人们慨叹,这才是满分作文的正确打开方式。